《中国海关》采访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管理顾问许永焱

时间:2013-09-06 22:08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  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在海关贸易便利化进程迅速向信息化迈进的今天,企业的关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加速推进。唯有如此,海关信息化才能发挥最大效用,企业才能尽享海关通关改革带来的巨大便利。
 
以关务信息化再造企业全流程
——访CAMC广州智联兴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管理顾问许永焱
 
本刊记者 郭栋梁
 
中国海关:关务信息化对很多进出口、加工贸易企业来说,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,您是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?
许永焱:企业关务信息化,是指企业以海关监管政策、专业核算原则为依据,依托组织体系、业务流程,借助ERP系统,实现关务核算和关务管理全方位、全流程的信息化、数据化管理。
企业关务信息化,既涉及关务核算所需信息和数据的采集、加工、共享、披露,也涉及关务管理的职能划分、权限设置、关企对接、风险管控等。因此,企业关务信息化既离不开海关监管政策,也离不开专业原则,更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。只有这样,企业关务信息化才会有根基、有生命力。
 
中国海关:为什么要提倡这一概念?
许永焱:海关通过十多年的“金关工程”建设,先后实现了联网监管、电子账册、电子化手册、无纸化通关等一系列改革,无纸化报核也已在苏州海关试行。可以说,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已经迈进了e时代。同时,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通关、监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格局也在不断优化调整,向更深入的贸易便利化方向不断迈进。
反观加工贸易企业,其关务信息化统筹、建设以及借助ERP系统实现关务信息化的现状令人唏嘘。有些企业的关务完全与ERP系统绝缘,只是借助EXCEL工具或一些关务软件(包括外挂于ERP系统的关务软件)辅助关务核算,手工作业量大,而且结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有着较为严重的偏差。有些企业虽已在ERP系统中构建了部分关务信息指标,但其关务与信息工程、管理工程缺乏专业统筹和对接,加之关务历史沉积问题的影响,其关务仍难言实现信息化,更谈不上与海关顺畅对接。
总的来说,目前借助ERP系统实现关务信息化的企业为数有限,而能够借助ERP系统与海关全方位对接并顺畅实现联网监管、无纸化通关甚至敢于尝试无纸化报核者,更是凤毛麟角。
 
中国海关:您的意思是企业在推进信息化方面已经落后于海关?
许永焱:可以这么说。关企信息化水平的差异,说明海关政务信息化已单方突进,企业亟需把握时机奋起直追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,如果加工贸易企业的关务信息化建设不能与海关同步、匹配,则海关“金关工程”所追求的改善通关环境、降低企业后续监管风险、促进贸易便利化等目标必将大打折扣。因此,如何扶持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推进关务信息化建设,是值得关企双方乃至关务专业服务机构关注的重大问题。
 
中国海关:从经验和现状看,企业应该如何构建企业关务信息化体系?
许永焱:构建企业关务信息化体系,必须使关务融入生产流程、组织架构和ERP系统。从CAMC公司10多年来辅导、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推进关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看,关键是要建设好“五个基础”。
 
一是建设好关务管理基础。加工贸易企业的关务管理,远不止海关手册、账册自求平衡,也绝不是局限在关务内部、报关员与企业领导、报关员与海关经办部门之间打转转,而是要将保税货物物理、化学变化的信息数据,即从原材料到半成品、半成品到产成品、产成品到出口品的过程变化信息数据,特别是单耗、损耗、报废等核心指标,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及时地记录下来,确保海关能从物流轨迹、信息链、数据链、现金流等层面透视保税货物的变化轨迹,实现关企信息对称,确保监管货物用于加工复出口。
 
为此,企业需以夯实关务管理基础为出发点,实施关务流程再造,以期全方位、全过程记录、反映海关保税货物的流转、耗用、变异及其结果,以弥补关务居于进出口两端而未能深入掌握各环节数据、票据之不足。强化了关务管理基础,关务信息化也就有了依托。
 
二是打造好关务信息化工具。海关以电子账册、电子化手册取代纸质手册,以无纸化通关、无纸化核销取代纸质通关、纸质核销,追求加工贸易备案、申报、通关、核查、监管、核销的全程电子化和信息化,不但会要求企业申报的信息、数据、票据日臻清晰、细致、完整,也会要求监管、稽查所涉及的信息、数据、票据经得起海关“穿行测试”。这就意味着,企业关务必须要有信息化工具与之匹配。
 
基于关企双方在关务风险控制层面求真、求准、求全、求顺的严谨需求,对拥有ERP系统的企业而言,完美的出路在于:借助ERP系统实施关务信息化改良,打造新型关务管理工具,使关务如同PMC、生产、财务一样,能够轻松、便利地从ERP系统中获取任何所需信息数据。
 
使用企业现有的ERP系统打造关务信息化工具,不但要在关务核算、关务管理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,也要有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统筹规划。仅就关务核算管理而言,关键要抓好三点:一是弄清关务信息化所涉及的模块,二是明确关务核算管理信息指标采集需求,三是构建关务信息化操作体系。
 
借助企业ERP系统打造关务信息化工具,不仅有利于实现关务信息化,而且有利于将关务核算管理完整纳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,切实提升企业关务管理水平。
 
三是实现海关手册、账册对接ERP数据基础。正常情况下,采用联网监管、电子账册监管模式的企业有机会使海关手册、账册余额与企业ERP系统实际数据保持一致,而采用其它监管模式的企业,其ERP系统与海关手册之间必定在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,且不易衔接一致。
 
为此,关务首先要平衡差异。只有解决了平衡差异,关务才有可能对接并便利使用ERP系统数据库。
 
四是梳理关务核心指标。在加工贸易企业中,保税货物归类、归并、单耗、损耗等核心指标及其标准,与企业内部PMC、货仓、工程、生产等相关部门不尽一致的情况,可谓司空见惯。其结果必然是,其他部门对关务爱莫能助,关务则因统计口径差异而脱离生产经营实际。
 
因此,在满足海关监管的前提下,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,专业化地梳理保税货物在海关备案、通关、核销所使用的统计口径,使之与企业内控标准吻合一致,是企业关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础之一。否则,关务将无法获取企业流程、系统、团队的支持。
 
五是建设关务管理团队。建设关务信息化工程意味着,从关务决策到执行、监管,从实物到数据、票据,从信息链到资金链,无论是关务核算还是关务管理,均须有人具体担责,都得有相关部门协同控制。这与关务部门“一脚踢”、“包打天下”的管理格局完全不同。
 
因此,在全公司内构建、培训关务管理团队,落实“由人及物”的管理宗旨,是关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工程之一。
 
关务信息化建设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“五个基础”建设是否扎实、到位,直接决定着关务信息化管理能否顺利达成目标。
 
中国海关: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关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把握那些原则?
 
许永焱:关键是要把握好“三个适应”。
 
首先是适应政策环境。加工贸易涉及海关、商务(外经)、外管、国检、税务多方政策监管。特别是海关,对备案、通关、监管、稽查、核销有着特殊监管需求,比如说,海关监管涵盖会计控制、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、账册管理、货物管理、分类管理、电子信息数据管理等。因此,规划、构建企业关务信息体系,首先要考虑加工贸易特殊的政策监管需求,适应政策环境。
其次是适应专业原则。关务核算管理虽有其特殊性,如归类、归并、单重等,但其单耗、损耗、单价等重要指标的核算甚至管理工具的使用,往往离不开会计、统计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支持,因此关务信息化必须要适应专业基本原则。
 
另外就是适应企业文化。关务核算、关务管理离不开企业价值取向、治理结构、流程控制、团队协作等,它依存并寄生于企业ERP系统,必须与企业文化具有适应性,否则将失去存在价值。
 
任何漠视“三个适应”、以软件工具为要的唯工具论者,其关务信息化不可能有存在空间,更谈不上发挥其价值效用。
 
中国海关:可以预见,实施这样一项复杂、专业的工程,企业需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,其价值何在?
 
许永焱:我们的经验表明,关务信息化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企业实现关务纵向延伸与横向协调,为关务管理现代化带来莫大裨益,而且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经营成本、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 
具体来说,实现关务信息化的价值在于:实现企业关务与海关信息化对接,加速备案、通关、核销,节省关务运营成本,效果明显;实现关务与ERP系统并轨,对企业控制关务风险、降低关务法律风险成本以及配合海关监管、稽查,都有显著益处;借助关务信息工程建设将关务核算植入企业作业流程,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保税货物的窝料、损耗、报废实施全程细致核算与严格监管,有利于直接降低生产成本、提升生产效率和单位产品盈利水平;借助关务信息工程建设将关务管理嵌入组织体系,使关务延伸至供应链管理中,实现关务共治,既有利于堵塞内部关务管理漏洞、也有利于管理层释放关务管理压力、转而专注生产经营,还有利于获取海关信任,为企业营造宽松监管环境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 
中国海关:企业ERP系统品牌众多,是否所有品牌都能顺利实施关务信息化改良?
 
许永焱:总结起来,CAMC曾经辅导并成功改良的知名软件系统主要有:德国的SAP系统、台湾的鼎新系统、日本的TPICS系统、中国内地的用友系统和金蝶系统,此外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欧洲、香港ERP系统。据此可以肯定,绝大多数品牌的ERP系统都可以实施关务信息化改良。而不同品牌改良工作的最大差别在于:是由软件供应商的IT工程师实施,还是由使用单位的IT工程师自行改良,仅此而已。
 
 
许永焱简介
CAMC广州智联兴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管理顾问,《中国海关》杂志社特邀专家、中国报关员职业标准专家委员会成员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、黄埔报关协会副会长兼常年关务顾问、广东省管理咨询协会创会副会长、广州市发改委财政引导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。中国首批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(CMC),资深会计师、注册税务师。
 
Copyright ©copy; 2002-2011 china camc.All Rights Reserved 智联兴业管理顾问 版权所有 网站设计维护:新世纪电商网
粤ICP备06038193号 广州市环市东路淘金坑64号402 联系电话:020-83490788, 83573382